谢苗诺夫的生平,维亚切斯拉夫·谢苗诺夫之巴扬手风琴演奏及教学作品改编论文
1896年4月15日,谢苗诺夫出生于萨拉多夫。少年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早在中小学阶段,他就对物理学和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学习认真,成绩优异。
1917年,年仅21岁的谢苗诺夫,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彼得格勒大学数学力学系,他是著名的苏联物理学家约飞的学生和助手。这段大学生活为他打下了良好的数学和物理学基础,也为他以后在理论化学方面的深入研究创造了条件,使他的知识结构优于一般化学家。
1920年到1930年,谢苗诺夫在约飞创办的列宁格勒技术物理研究所工作,被任命为列宁格勒化学物理所所长,同时,在列宁格勒工学院兼职任教,并从1928年起担任该学院的教授。1929年,他被选为苏联科学院的通讯院士,1932年彼选为正式院士。1944年,苏联科学院化学物理所迁到了莫斯科,作为该所所长的谢苗诺夫。也同时迁居莫斯科,并担任了以罗蒙诺索夫名字命名的国立莫斯科大学的教授。
谢苗诺夫1947年加入苏联**党,1961—1966年担任苏联*****委员会候补委员,他还是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五、六、七次代表大会代表。从1964年起,他担任苏维埃巴古什斯克地区委员会委员。在1957一1963年,谢苗诺夫担任苏联科学院化学学部的秘书,1963一1971年,担任化学学部的副秘书长。在1960年—1963年期间,他还兼任全苏社会知识学会的理事长、他还是苏联科学院**团成员。
谢苗诺夫非常成功地把研究工作、教学工作、科学团体的组织工作和社会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四者互相促进、协同发展。谢苗诺夫因为在科学上的杰出贡献,曾多次获奖,许多外国科学院和科学团体把他选为院士或会员。他的专著《链式反应》和《论化学动力学某些问题和反应能力》等被各国翻译出版。这位苏联学者在全世界享有极高的声望。
1956年,瑞典科学院和诺贝尔基金会,为了表彰谢苗诺夫和英国化学家欣谢乌德在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反应历程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让他两人分享了该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谢苗诺夫是获得这种最高国际科学奖的第三位俄国学者,也是苏联建国后,第一位荣获这种奖的科学家。
谢苗诺夫很早就研究化学动力学问题,1916年起他曾发表过这方面的多篇学术论文,论文中详尽地阐述了原子、分子的相互碰撞问题。此后,对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化学反应历程的研究成了他科学活动的基础和中心。
自从范霍夫1901年首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以后,经过了5年,这种科学的最高奖赏,重又颁发给研究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化学反应历程的科学家,特别表彰了谢苗诺夫和欣谢乌德的科学贡献,说明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化学反应历程一直是化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谢苗诺夫的科研工作,几乎全部用来研究化学反应历程和化学动力学问题,他对链式反应历程做了深入而全面的研究。链式反应的发现,标志着理论化学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传统的化学,只注重反应物和产物的研究,对于反应物如何转变成产物,转变的复杂机制和过程则很少注意。德国化学家博登斯但在1913年曾提出链式反应的概念,用以解释氢和氯反应生成氯化氢的复杂过程,他认为,在这个反应过程中会生成某种“中间体”。但是,博登斯但提出的“链反应”和“中间体”说,还是一种假设和猜测。
德国物理化学家能斯特在1916年,提出了氯化氢生成的链反应机理。他认为,在这个反应过程中,会形成作为“中间体”的自由基。
cl2——>2cl·
cl·+h2——>hcl+h·
h·+cl2——>hcl+cl·
……
在以上链反应提出以后,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例如,威加特1922年曾用实验证明了链反应的存在,1923年克拉麦斯把链式反应的机理用于光化反应的研究。但是,在1927年以前,链反应在化学上还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仅仅被用来解释某些个别反应。
1927年以后,谢苗诺夫系统地研究了链反应机理,他在此项研究中,曾试图对反应历程进行数学描述。谢苗诺夫认为,化学反应有着极为复杂的过程,在反应过程中有可能形成多种“中间产物”。在链式反应中,这种“中间产物”就是“自由基”,“自由基”的数量和活性决定着反应的方向、历程和形式。链反应不仅有简单的直链反应,还会形成复杂的“分支”,所以,谢苗诸夫还提出了“分支链式”反应的新概念。谢苗诺夫指出,链式反应有着普遍的意义和广泛的实用价值。在理论上,谢苗诺夫广泛地研究了各种类型的链式反应,提出了链式反应的普遍模式,他还试图用这种反应机理解释新发现的化学振荡现象。在应用上,谢苗诺夫把链式反应机理用于燃烧和爆炸过程的研究,揭示出燃烧和爆炸的联系和区别。指出,燃烧是缓慢的爆炸,爆炸则是激烈的燃烧,他还指出了燃烧和爆炸的机制。
维亚切斯拉夫·谢苗诺夫之巴扬手风琴演奏及教学作品改编论文
维亚切斯拉夫·谢苗诺夫之巴扬手风琴演奏及教学作品改编论文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维亚切斯拉夫·谢苗诺夫之巴扬手风琴演奏及教学作品改编论文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1905年圣彼得堡生产出第一台键钮式手风琴,人们为了纪念他而将这种琴命名为“巴扬”。在手风琴家族中,被称为巴扬的键钮手风琴,更相对集中地流行于东、北欧国家,其国际知名度亦有待扩大。在二十世纪末期后十年,巴扬手风琴利用现代自由低音手风琴的演奏方式成功诠释了一系列复杂多变的艺术形象,极大地扩大了其表现力和世界影响力。进而对艺术作品的改编也得到广泛发展。改编作品不仅传承了经典曲目的灵魂,而且更深层次的表现作品情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极大提高了听众对艺术作品的兴趣。
1.维亚切斯拉夫·谢苗诺夫创作作品的改编意义与特点
在维亚切斯拉夫·谢苗诺夫的艺术生涯中,巴扬音乐创作是融合其思想和修养的重要艺术成就。谢苗诺夫从小就具备优秀的创作才能与演奏天赋。10岁开始经常在罗斯托夫的一些音乐会中演奏。作为一名巴扬演奏家。他对这件乐器的深入了解成就了他所改编的巴扬手风琴独奏作品具有很高的巴扬乐器的合理性。谢苗诺夫在就读于格涅辛国立师范学院(现格涅辛国立音乐学院)期间,他的导师阿卡尔科夫教授在向谢苗诺夫传授作曲技法的时候,便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更宽泛的世界音乐文化中,使谢苗诺夫的创作能将巴扬的传统艺术和现代音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而谢苗诺夫对改编国内外的古典音乐作品产生极大兴趣,从而为其创作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谢苗诺夫对古典音乐的初步改编,是力图充分挖掘和利用巴扬的丰富音色,并保留原有的表现手法。他改编的作品通过其他的乐器:如钢琴、电子琴、小提琴和乐队的形式表达各种复杂多变的艺术形象。他充分的运用了古典音乐特有的语调、音色和质感巧妙地与手风琴所结合,完美的演绎出来。他所特有的改编形式,使手风琴的演奏方式更加新颖,丰富了手风琴演奏的艺术形式,利用现代自由低音手风琴的演奏方式成功诠释了一系列复杂多变的艺术形象,极大地扩大了巴扬手风琴的表现力和世界影响力。进而对艺术作品的改编也得到广泛发展,其独特的演奏风格让手风琴在世界音乐史上更加光彩熠熠。
谢苗诺夫音乐的特点就是选择了通过改编世界名曲的方式,让广大音乐爱好者在自己熟悉的音乐中去领略巴扬的技术、旋律、色彩、特点、表现力及巴扬的灵魂。谢苗诺夫也在世界名曲中大胆融入了一些即使在巴扬音乐中也相当难度的技术词汇、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段,使这些改编曲不仅仅成了推广巴扬音乐的宣传母体,成为带领巴扬音乐发展的佳作,更让巴扬这一乐器广为人知。
2.关于维亚切斯拉夫·谢苗诺夫巴扬手风琴演奏和改编理念
维亚切斯拉夫·谢苗诺夫改编创作的巴扬手风琴作品具有很高的演奏性与合理性。在当今国际手风琴范围内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在当今国际手风琴四大比赛(莫斯科国际巴扬大奖赛、德国克林根塔尔国际手风琴比赛、意大利卡斯特费达拉多国际手风琴比赛、世界杯国际手风琴比赛)。他的作品从早期的70年代末的《保加利亚组曲》,《儿童组曲1号》到2015年创作的《奏鸣曲3号》这些种品中既有纯真、旋律简洁明了的儿童体裁作品,又有如经典的慢速抒情作品《卡琳娜》,他的巴扬协奏曲《壁画》是他创作与改编作品的巅峰之作,充分表现出作曲家的创作才能与演奏的新理念。
谢苗诺夫的的作品中,体现出了特有的民族性,这也是他良好的继承了俄罗斯优秀作曲家的创作理念。谢苗诺夫所改编的很多巴扬独奏作品良好的运用了巴扬手风琴的特殊演奏技巧与演奏方式。他本人也经常讲到巴扬作为一件独奏乐器改编很多管风琴、钢琴、小提琴等作品一定要具备这件乐器的演奏舒适性,简单的作品移植并没有太大的演奏意义。包括巴扬特殊的风箱演奏技巧与指法的合理安排。在他改编的很多作品中不仅很好的保留了作品的和声编配与旋律进行。又优化了作为巴扬这件独奏乐器所具备的演奏优势。如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这首作品很早就被巴扬演奏家们改编为独奏作品。但是谢苗诺夫改编的这一版本是最具有巴扬的优势。无论从声部编配与独特的指法设计都是非常具有巴扬化演奏方法的作品改编。在很多他的改编作品中变音器的运用也是独到之处。他经常在管风琴作品中运用低音与中音结合的变音器,这是之前演奏管风琴类似作品运用不多的。通过他对变音器良好的设计从而更形象生动地演绎作品。无论原作是管弦乐还是钢琴音乐,谢苗诺夫均能以高超的技术,得心应手地将其巧妙地融汇于巴扬这个乐器之中。维亚切斯拉夫·谢苗诺夫一直在寻找运用巴扬独有的音色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他通过已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所作的这些改编,充分展现了巴扬左右手声部的立体表现力,显示了自由低音手风琴更为广泛的`音域表现力,突出了这个以风箱为发音动力的乐器的独特色彩。巴扬可自由携带的便捷,不仅给音乐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也给音乐人带来了无限乐趣。这样的便捷在客观上起到了推广宣传、普及巴扬音乐的重要作用,为巴扬音乐由当代反思古典,由民间走向世界的进程发挥了显著的历史效应。
3.维亚切斯拉夫·谢苗诺夫作品改编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析
谢苗诺夫在创作一首乐曲时,会认真分析和反复思考。在不改变原作的基础上,对乐曲进行小幅度的修改。针对每一首乐曲,谢苗诺夫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改编作品时更注重作品的创作过程。改编作品首要注重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谢苗诺夫认为:“巴扬演奏者首先要认真仔细演奏作品的所有音符,但是往往会演奏出不同的音乐。有时可能会**不同于作品的原创,但实质上更接近乐曲的灵魂和作者的创作构想。应该看透、感受到作品的内涵,并完美得演绎出来。”在研究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时,谢苗诺夫不会忽略转述作品的基础材料——和声和节奏。虽然在某些情况下,他可能最**掘出作品一些出人意料的地方,但完全会在适当的地方做出最深入的处理。
谢苗诺夫的工作重心主要是,寻找叙述艺术表现手法之间的联系。为了更好地体现音色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充分价值,谢苗诺夫经常利用重叠单音规则。如果要突出某种声音,便要改编复调结构。在李斯特的《钟》这一作品的piumosso部分谢苗诺夫反复思考乐曲的结构——旋律声部在强怕处单声部发出声响,悦耳的声音听起来更清晰,而伴奏发生变化,和声声部基本改成左手演奏,而这样弱拍处就在右手,在演奏巴扬时左手分部就会变得更加方便。在这一作品的结尾处,同时是乐曲的高潮之处,与乐曲的前半部分一样几乎没有变化,实际上是完全重新认识乐曲的结构。保留所有声部和节奏,谢苗诺夫重新混合它们,并在巴扬的乐曲结构中创作出更加可行的音响效果。谢苗诺夫运用独特的符号,展现乐器的不同音色特点。在对原文和改编进行对比后,可以看出在符号前经过句处的改变,通过左手更强音的现行规律,转换八度以下的符号信息,使乐曲的最后乐章达到真正地强而有力的、洪亮的,令人震撼音效和精湛技巧。整个乐曲中谢苗诺夫没有改变规律,保留了乐曲的鲜明特点和精湛技巧。
巴扬手风琴和键盘式手风琴具有独特结构特点——发音变化的可能性。根据这一特点,改编者需要在改编工作中经常考虑和积极的使用它们。要知道经过深思熟虑的音区使用,能让巴扬的声音更接近原作乐器的声音(例如:使用明亮《八角手风琴》音区,《最高音的八角手风琴》,《最高音的巴扬手风琴》的键盘音乐,使用《大管》的柔和音区,或者《单簧管》的管乐、声部,还有一些弦乐改编音乐)。帮助创建必要的对比,突出和突出音乐片断的特征,是作品的构成因素之一。例如:在巴赫的《夏空曲》中,谢苗诺夫借助于音区找到每一变奏中自己的色彩、自己的音色,并突出这一变奏的特点。总的来说音区问题阐述得非常详尽。音区,就像维亚切斯拉夫·谢苗诺夫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这个创作过程,束缚于作品各种音色的表现手法的选择,广泛多样性的乐器音色资源的使用。在巴扬中是以艺术音区为支柱,一方面,传统经典的历史经验创作出古典乐器的音区,例如管风琴和拨弦古钢琴。而另一方面,特别是要明确每一具体的音乐作品。音区——这是艺术各种创作动机的实现。逻辑音色选择如此合理,就像使用其他音乐表现手法——发声法、力度、节奏、缓急法及其他语调表现手法,和适当的音乐艺术形象的体现形式。所以音区总是要以创作方法为前提,完全取决于对知识、审美力和演奏人才的态度。
结语
弗雷德里希·利普斯在自己的作品《关于巴扬改编艺术》中写道:“在巴扬演奏者曲目改编中出现的问题,首先可能会出现作为临时的,导致曲目的不足,缺少时代累积的原始文献。事实上关于作品的改写和改编问题是音乐艺术中永远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之一”。改编曲、爵士乐演奏中的即兴变化,长篇文艺作品的缩编本,当作者出现创作灵感,由于作品自身的优点,利用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会创作出艺术杰作。这些改变在谢苗诺夫的改编曲中都有所体现,也难怪他的作品改编会在手风琴演奏者中得到公认的赞赏与举世的公认。谢苗诺夫的巴扬乐曲创作和改编让更多不了解巴扬的人们了解巴扬喜欢巴扬,让认识巴扬的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见识了巴扬更多种多样的演奏形式,为巴扬的推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更为巴扬创作、演奏艺术的辉煌点亮了一盏不朽的明灯。
;谢苗诺夫的个人经历
俄罗斯著名手风琴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维阿切斯拉夫·谢苗诺夫(viatcheslavsemionov)
1946年3月29日,他出生在莫斯科以南大约300公里bryansk地区的特鲁布切夫斯克(trubchevsk)市。他的家庭是一个音乐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优秀的巴扬手,父亲曾担任过文化宫的主任。七岁时,谢苗诺夫便追随他们的足迹学习巴扬手风琴。1960年至1964年,就读于罗斯托夫艺术中专,师从克拉郝特金,1964年至1969年,就读于格涅辛国立师范学院(现格涅辛国立艺术学院),师从巴扬演奏家苏尔可夫(1919—1983)。谢苗诺夫完成巴扬专业的学习后直至1974年,又继续在该校师从阿卡尔科夫攻读作曲专业并获硕士研究生学位。1968年至1988年,谢苗诺夫执教于罗斯托夫音乐教育学院民族器乐系,并担任系主任。
谢苗诺夫的介绍
尼古拉依·尼古拉那维奇·谢苗诺夫是杰出的苏联化学家、是苏联化学界的学术带头人之一,是苏联建国后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