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桃花源》的主题是什么啊,如何评价话剧《暗恋桃花源

2023-11-07 14:23:01 来源:天气频道

《暗恋桃花源》是构架复杂、形式新颖的探索性作品。全剧以情的追寻为中心,错综曲折,戏中有戏,情趣横生。

话剧《暗恋桃花源》于1986年在中国台湾首次公演;1991年,该剧在美国、中国香港巡回演出;次年由赖声川亲自执导改编为电影,影片获1992年第五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青年导演银奖,中国台湾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改编剧本奖,最佳剧片和最佳录音入围,及台湾影评人协会评选的1992年度十大华语片第3名。

暗恋桃花源 话剧(1)

剧情简介

描写《暗恋》剧组与《桃花源》剧组为争剧场而发生的一连串纠葛。《暗恋》写一对年轻情侣江滨柳和云之凡,因国共战争而失去联系,可是两人仍然苦苦思念,后因父母所逼,各与他人结婚成家。30年后两人在台北医院相会。这时江滨柳已病入膏肓,两人欲哭无泪。

《桃花源》写渔民老陶、妻子春花与袁老板的“三角”关系,后来老陶发现桃花源,返家要带妻子同往,而春花和袁老板误把他当鬼魂,老陶只好孤身出走。剧场上时而演《暗恋》,时而演《桃花源》,后来各占半个舞台同时演出,因而出现布景重叠、道具相碰、演员台词错对,甚至离开剧情对骂等可笑场面。

如何评价话剧《暗恋桃花源》?

评价:《暗恋桃花源》中矛盾冲突最激烈、最出彩有趣的部分,是“暗恋”和“桃花源”两个剧组同台表演的一场戏,只见一悲一喜、一古一今这反差极大的两台戏在荒诞奇特的氛围中浑然成一体。

《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一个奇特的故事:《暗恋》和《桃花源》,两个不相干的剧组,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合约。演出在即,双方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相对、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

暗恋桃花源 话剧(2)

剧情:

《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也因战乱离散。其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却彼此不知情,苦等40年后才得以相见。此时男婚女嫁多年,江滨柳也已濒临病终。

《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武陵人渔夫老陶之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老陶离家出走桃花源;等他回武陵后,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此时剧场突然停电,一个寻找男友的疯女人呼喊着男友的名字在剧场中跑过……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暗恋桃花源

怎么评价话剧《暗恋桃花源》这部作品?

“暗恋”以浪漫的爱情场面开场,给人一种和谐的美,同时也为悲剧奠定了基调。在这段“约会”逐渐展开的同时,作者和导演的思想便开始在江滨柳和云之凡这两个人身上展现。一句“回家真好”牵引出了剧情的时代背景和日本侵华的控诉,恋家而又不能回家的情感静静地涌进观众的内心。江滨柳和云之凡皆因战争而离开养育自己的家乡,相遇上海。“回家”勾起了江滨柳的念家情结和爱国之情。是战争让国人远离家乡、颠沛流离、四处躲避,是战争让相知相爱的人无奈而痛苦地分离。江滨柳对战争的控诉以及对新中国的期待,对历史的记忆,是老一代人的切身体会,是编剧和导演给当代观众打的一针强心剂。物质生活的丰裕是不能淹没国耻的,居安思危,我们的血管里留着同样的血液。“有些东西是无法忘记的”,这是云之凡胜山高胜海深的爱的关怀也无法抹去的,踩着无数先驱用脊梁铺就的这片天地,我们没有理由让沉痛的历史在精神世界离消失。柔缓而深情的音乐,便是导演温馨而沉重的告诫。剧中的“导演”不满意“江滨柳”和“云之凡”的表现,愤怒地要求重拍,这是因为“导演”亲身经历过那段沉痛的历史,经历了那段苦恋,他想通过拍戏去找回失去多年的心灵的慰藉,找回自己的那片“桃花源”。然而现代社会里出生成长的演员根本无法理解、体会,他们不能进入真正的角色,是因为他们的心里已经让那段国耻被尘封,这比江滨柳与云之凡的别离更加悲哀,这是现代文明发展的真正“悲剧”。编剧和导演不仅通过江滨柳来表现国悲,更是通过“导演”这位真正的江滨柳来提醒接受者应该有自己的“桃花源”。然而,彭导演在剧中对原剧离两处台词的改动不是很慎重,“淡水河”的历史意义是“湘江河”的亲切感永远无法代替和比拟的。
当这种“悲”正在随剧升华的时候,“桃花源”剧组插足进来,让“悲”转换为“喜”。然而两个剧组的争执不休,幽默的情调,戏剧性的变化并非真正的喜,它是一种更大悲剧的开始。混乱的场面就像纷乱的世界,编剧在营造这种乱时以台湾的社会状况为背景,而导演营造的乱则与编剧在另一个点上合成一条平行线。他们营造这种乱无疑是想从乱中寻找一条线索,将“悲”藏在“喜”中,让“喜”中暗存一把锋利的尖刀,直插入现代人的心脏,将“悲”很自然地嵌进接受者的心灵世界。老陶滑稽的动作,带进一种喜剧风味,春花与袁老板的出场更是将喜的浪潮推向更高的高点。这正是编剧和导演的用意,这种喜是另一种悲。表面上看,懦弱的丈夫有苦难言,言不达意,三者又都不言而明,这种混乱在演员惟妙惟肖的表演是给了观众一种“喜”,但编剧设置这种“喜”是在表现当代婚姻家庭的一种悲。丈夫软弱,妻子不忠,外人色欲熏心,从而家庭失和,各自为利而欺骗、背叛,这是喜吗?这是悲,当今社会人伦的悲。袁老板的小恩小惠和花言巧语让有夫有家的春花倾心,背叛夫君,私通犯科;深爱妻子而又怨气十足的丈夫又怕失去妻子而不愿捅破那张早已破裂的纸。编剧和导演以今入古,又对现代这种悲哀的人性作了嘲讽和批判。这种现代婚姻中女性势利而轻情的观念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文明的悲剧,和古代的男权主义无何区别,这是一种观念的悲哀。
面对这种悲,编剧设置了老陶在现实无法转变的情况下,被逼离开,像陶渊明一样去寻找世外桃源,一片心灵和精神的慰藉。淡蓝的灯光逐渐变为淡黄,由晨光开始,老陶便不惧激流,带着寻找“大鱼”的希望向上游撑去。
当这种悲在喜中快让观众忘却的时候,编剧便让这一幕嘎然而止。“暗恋”剧组打断了喜,重新回到悲。从悲情的二胡声中将观众又一次延续着悲,不能忘却。下面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呢?编剧和导演始终让这方小舞台展现着大千世界的万物之态。江滨柳病重于床,云之凡送的围巾再度勾起他的遗憾和痛苦。然而无知而纯真的护士与江滨柳格格不入的对话,又引起一幕闹剧,闹后依旧是一种悲,新时代的女孩无法体会老一代人的情感观念,两个时代的人无法逾越着一条鸿沟。正是这条鸿沟又将悲剧延伸。江滨柳对云之凡始终念念不忘,在生命的最后登寻人启事,期待着这份苦等几十多年的恋情重新相遇。而女护士却连一周前分手的男友面貌都想不起来,这种两代人爱情观念的对比是怎样的一种悲。江滨柳悲在苦恋不来,而女护士却悲在漠视被世人称为永恒主题的爱情。这种毫无责任心的爱情观也是当代社会发展下产生的,这依旧是一种文明的曲解,这种虚伪的社会将是一种不和谐的基调,这种情感观将使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位的链条断裂,这种幼稚的心理将是一种民众心理的弱化,这种不负责的态度将决定着这个民族走向一个黑暗的低谷。

暗恋桃花源 话剧(3)

江太太对江滨柳关怀倍至,而江滨柳却置若罔闻,心中恋着的依旧是那四十年前一别未见的云之凡,梦中梦到的也是云之凡,这也是一种爱情之悲,这依旧是一种婚姻观念造就的悲剧。爱与被爱的爱情心理会给这个社会带来很多遗恨与悲哀。这种旧时代的婚姻观念对女人是悲呢,还是对男人是悲,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编剧和导演就是通过江太太的祈祷与江滨柳的梦境的对比,将这个问题展现给观众,引起一种新的思考。
当然,悲在此幕中更体现在江太太口中的韩大哥身上,虽然只是简单提及,但编剧却是用心良苦。韩大哥与江滨柳都是大陆人,因战乱而到了台湾,最后却因为海峡****而无法回到大陆,同一个民族却莫名地产生了一种沉痛的隔阂。这不得不使人想起余光中先生《乡愁》中那种恋家却不能回家的悲情。而八十年代,****的逐渐得到和平的缓解,韩大哥能到大陆了,所以总往大陆跑,哪怕就是去吃一顿大餐就回来,这是喜啊,这是悲后之喜啊。但因台湾始终没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依旧有很多人无法回到大陆的怀抱里重温母怀之暖而有变成了催人泪下的悲。一家人始终不能和睦地围坐在一张桌子上幸福地享受晚宴,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这是历史的悲剧。
“导演”再一次叫停彩排,因为表演无法达到他想要表达的效果,他再一次痛苦地回忆起当年的兵荒马乱,再一次陷入战争崛起的大坑。而演员们则认为他要求太高,且工作时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可谁又能真正体会到他的那种爱情与国情交叉的感受。现代人忘却了那段沉重的历史,这才是编剧和导演所要表达的悲。

健忘村暗黑版的《暗恋桃花源》有什么看点,这部影片主题是什么?

《暗恋桃花源》是一部结构复杂、形式新颖的探索性作品,全剧以追求爱情为核心,一波三折。《暗恋桃花源》的主题可以概括失望,剧中有戏,趣味性十足。话剧《暗恋桃花源》在中国台湾省首演,后来由赖声川亲自执导并改编成电影。健忘村暗黑版的《暗恋桃花源》影片的主题主要讲述对人性的失望。

暗恋桃花源 话剧(4)

如果单独看这一部电影,很多人看不懂,甚至觉得这个故事的风格太诡异了,这就像陈玉勋对政治和爱情混合在一起的半条命的诠释,就像一个失意的人的胡言乱语,很奇怪,但是又说不出哪里奇怪,虽然如此,依然能够明显感受到强烈的讽刺和不屑。

暗恋桃花源 话剧(5)

片中的每个人都在通过“忘忧”来忘记自己的烦恼,在看别人的时候总能看到自己记忆中的那些丑陋。这部剧通过悲剧表达喜剧,通过喜剧表达悲剧。比如在《暗恋》中,云之凡和江滨柳虽然没有在一起,但最后都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所以暗恋的结局并没有让人感到悲伤,反而有一种释然的温暖,是通过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悲剧来体现人间亲情和温暖的喜剧结果。《桃花源》虽然充满了夸张搞笑的言语和动作,但最终不仅没有朋友和妻子,也找不到回到桃花源的路。

暗恋桃花源 话剧(6)

这部剧的主题是桃花源的反讽。理想永远是理想,它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可实现性。《暗恋桃花源》是成功的,在于它满足了台湾省人民的一个潜意识的欲望,台湾真的太乱了,这部剧就是要在混乱和干扰中创造秩序。让完全不合拍的东西放在一起,看久了也就搭调了。客观来说,《暗恋桃花源》显然不止于此,它的不协调是导演精心设计的产物,它的成功不是一时的,这部话剧已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