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在哪个省哪个市_丝路漫语塔尔寺
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创建于明洪武十二年。塔尔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城鲁沙尔镇。
塔尔寺在哪个省哪个市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城区。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创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
西宁,古称青唐城、西平郡、鄯州,是青海省省会,***批复确定的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它位于青海省东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处在湟水及三条支流的交汇处。西宁呈东西向条带状,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四周群山怀抱,南有南山、北有北山。
西宁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日照为1939.7小时,年平均气温7.6度,最高气温34.6度,最低气温零下18.9度,属高原高山寒温性气候。夏季平均气温17-19度,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称。
青海地处黄河、长江、澜沧江源头,境内河流纵横,而且河床陡峭,河谷狭窄,落差较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尤以黄河、长江水能资源最为集中,开发潜力极大。
西宁历史文化渊源流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取“西陲安宁”之意。
丝路漫语(二)塔尔寺
第二天,开始了我们真正的旅程。离开了兰州这座有信仰的城市,下一站是,位于青海的省会西宁,不远的藏传佛教黄教的发源地,曾经**族最高的学府——塔尔寺。
塔尔寺有三宝,一是壁画,由于相对于西藏,塔尔寺的空气比较潮湿,所以壁画是画在了丝质的帷幔上。天然的矿物、植物做颜料,暴露在空气中,可以两百年不褪色,现在这样的颜料仿佛一夜间消失了。二是堆绣,它要算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制作的布贴画的始祖了,有两种,一种立堆一种平堆,立堆的手艺已经没人会做了,可惜了。每年的展佛大会,从山上一直平铺到山脚的佛像唐卡,用的就是平绣的手艺。三是著名的是酥油花,牦牛奶中提取出的黄油,再加上天然的颜料,在零下二十度的气候条件下,人工揉捏而成,开始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展出后立即焚掉的,现在,花色品种越来越丰富多样,还又有了空调,酥油花得以较长久的保存。
其实来到塔尔寺,不论是大金瓦殿还是小金瓦殿,能见到的除了人还是人,大家都自觉的靠右侧缓步前行。大殿里酥油灯忽明忽暗,所有的壁画都覆盖着油烟和灰尘的混合物;所有的顶梁柱都被包在厚厚的羊毛毯里,腰里还横上几道腰带,怕人剐蹭,油漆的配方已经是无法找到了;所有的佛像都被困在栅栏里、罩子里,因为平怕人们会抚摸、拍照甚至投掷硬币。进一个门、出一个门,门槛外面一页书本大小的空地,都会有三、四只似乎饿急了的脚试图独自拥有它。
大殿门口并排铺着几个行李卷,三个人在那里磕长头。一个脸长的像亚麻布一样带着死褶的老男人坐在他的后脚跟上,偎着廊前的立柱旁打瞌睡,行李卷上横着着他的拐杖。不知为什么他的眉头居然拧成一团,他的小肚子压在大腿上,像一只煮熟的大虾。满是酥油和灰尘混合物的铺盖上,放着一只同样沾满这种混合物塑料的水杯。旁边,看上去三、四十多岁样子的男人也磕着长头,双手从身旁划过,手机放在他磕头时能够触摸到的地方。另外一个人,干脆团在他的铺盖上,分析着他的手机键盘,又似乎在研究信仰和手机的关系,这门高深的哲学。当然他们的脚边就是我们这帮面无表情的看客。
寺门外,如厕收费,三个土豆十块钱,酸奶五块。
早在三十年前,我曾经路过西宁,便搭公交车来过一次。
记忆中一辆小型的公交车上站满了人,车子在窄窄的公路上爬着坡,偶尔车顶被路旁的树枝刮着,噼噼啪啪的声音从车头一直拖到车尾。地势变得平缓时,到了并排有八只白塔的塔尔寺门前。红衣的小喇嘛从身边滑过,绛紫色的袍子一直袖子被掖在腰里,身后摆着袍子角。好像有风。
有时墙角会躲着一两个村妇打扮的人,面前放着一两只普通的玻璃杯,用一块方方正正的玻璃压住,杯口里白白的酸奶上面渗出黄黄的厚厚的一层黄油。
每个大殿的门都是敞开的,大金瓦殿里井字形状摆放的蒲团,是可以从随意从中间穿过的,殿内殿外的光线反差很明显。酥油灯在一座座佛像座下自顾自的亮着。所以,一进来就不敢吱声,脚跟压着前脚掌走过去,仿佛那些蒲团上面已经坐满了人,只差你了,你那个一个迟到的小孩。一位高僧满身金黄,带着一顶黄黄的尖帽子,手上身上满是哈达,足有几十条,那就是宗喀巴大师。
去之前,听前辈们讲那里的“老**”。
“老**”是**对藏族人的统称。可能是高原上强烈的紫外线,再加上生活方式的不同,叫他们个顶个的显老吧。老**会骑着马或是骑着摩托车,夹着一股的膻腥的风来到你面前,从怀里抓出一把,他们卖了牛、马、羊的得到的票子伸到你面前,叫你挑上几张,换一只打火机或是一块布料。那时语言还是不通的。
“老**”会三步一磕头,从西藏到塔尔寺来,而且是完全伏在地上,五体投地的那种。他们一般都在脖子上挂一付和他们的长袍一样,拖到脚面的的胶皮围裙,围裙上斑斑点点,脚下一双解放鞋张着嘴,鞋底包着车胎上剪下来的胶皮,两只手上也都绑着橡胶垫儿,护着手掌和手腕,乱蓬蓬的头发上沾满了灰尘、草棍儿,脸颊两边各有一块高原红,像一块亚麻布布满了死褶。背后就是蓝得要命的天,那种佛教的蓝。
都说从西藏看全国,都没有信仰。塔尔寺的“老**”只是冰山的一角。
人们一谈到信仰,就会拿出类似这样的一张照片来。无疑藏族人很重感情,因为他们经常是,走三天见不到一个人,所以见到人有人放下的石块都觉得亲切,所以需要一种东西填进他们的脑袋,于是佛教进去了。
现在旅游业发达了,旅游旺季时所有的景点都人山人海,到处是拥拥挤挤。
我们的脑袋里,似乎也都有被什么东西挤破的可能。
塔尔寺艺术三绝有哪些
塔尔寺艺术三绝有酥油花、壁画、堆绣。
1、酥油花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之冠。是用酥油制作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雕塑艺术,酥油遇热就会融化,因此,把酥油雕刻成如此精湛的艺术品,对环境温度的要求是很苛刻的。
如果说气温极低的环境容易获得,那么制作酥油花的双手也要始终保持极低的温度,就需要制作者付出极大的辛苦,而这,也是制作者虔诚之所在。制作酥油花的僧人需要不时地用冰块来给手降温,才能继续制作。
2、塔尔寺“艺术三绝”之二就是壁画。如果来到塔尔寺,就可以随处看到壁画,可以说,一幅壁画就是一个故事。在古时封建王朝时期,普通民众对图画的感知要远远高于文字,所以画像就是普通民众之间形成的一种文化交流方式,壁画也因此应运而生。
画师通过画笔将佛祖的故事和佛法很好地传播给当地的民众,同时,也从民间吸收并培养大批喜欢绘画的人成为他们忠实的信徒。
3、塔尔寺“艺术三绝”之三就是堆绣。堆绣是用绣品堆积而成的巨幅作品,一种别开生面的寺院文化艺术。具体的制作就是用各色棉布、绸、缎剪成所设计的各种图案形状,精心堆贴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当然,要先设计好底稿,然后按照底稿将花鸟、山川,按照尺寸修剪,再往里边添加羊毛、棉花等来塑形。
塔尔寺艺术三绝简介
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
酥油是藏族同胞的日常饮食,也是塑制酥油花的原材料,通常由寺院艺僧制作完成。制作酥油花的过程非常艰苦,为避免酥油受热融化变型,僧人们制作时常需要用将手浸在冰水中降温。藏族同胞们深信,凡诚心欢喜以酥油花供养诸佛菩萨和护法者,可以息灾增益,必得安乐、大福德等。
塔尔寺壁画属于喇嘛教宗教系画,风格上具有浓郁的印藏味道。壁画内容从佛教故事、到姻缘故事、再到总喀巴寺院的业绩、阴间地域、生死轮回等题材,千姿百态,生动有趣。在大小金瓦殿、大经堂、祈寿殿等都能看到巨幅壁画,不妨慢慢欣赏。
堆绣是用各色棉布、绸、缎剪成所设计的各种图案形状,精心堆贴成一个完整的画面,然后用彩线绣制而成。堆绣的题材也比较广泛,内容主要涵盖佛像、佛经和罗汉故事。可以多加留意大经堂中悬挂的“十六尊者(罗汉)显神通”和“八仙过海”,线条粗犷中又显细腻,点滴中见绝妙,技艺精湛,巧夺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