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纳西族的简介 谁知道纳西族的简介

2024-06-16 08:23:03 来源:天气频道

纳西族(naximinority)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为云南特有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云南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1]
纳西族有本民族语言,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1]。纳西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诗文、绘画、雕塑、乐舞艺术名扬古今中外。
纳西族中家族组织普遍存在,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泸沽湖地区纳日人(摩梭人)的亲族组织保持着比较古老的特征[1],纳西文化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纳西族有多种自称: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胜县、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盐源县达住等地的纳西人自称“纳西”,居住在云南省宁蒗县永宁、翠依、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的雅砻江流域和泸沽湖畔的纳西人自称为“纳”或“纳日”(或音译为“纳汝”);居住在宁蒗县北渠坝和永胜县獐子旦的自称“纳恒”;居住在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的纳西人自称“纳罕”(或译为“纳汗”);还有少数自称为“玛丽玛沙”(居住在维西县)、“路路”(又音译为“鲁鲁”,居住在丽江塔城、鲁甸等地)。上述自称中,以纳西、纳日、纳罕、纳恒几种称谓居多,自称纳西的人占纳西族总人口的六分之五,因此,根据本民族意愿,经***批准,于1954年正式定族称为纳西族。“纳”一词有“大”、“宏伟”、“浩大”、“黑”、“黑森森”、“黑压压”等意思,“西”、“日”、“罕”等皆意为“人”。[1]
纳西族有多种自称和他称。根据《后汉书》、《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书记载,汉代时居住于越巂郡的纳西人称为牦牛种;蜀汉时居住于汉嘉郡的纳西人称为旄牛夷;晋代居住于定笮(今四川盐源)的纳西人称为“摩沙夷”。到唐代,《蛮书》等史书多称纳西为“麽些”。[2]
直至族称正式定为“纳西”之前的20世纪50年代初,各地纳西人填族别时填“麽些”或“摩西”。藏族人则称纳西族为“姜”(hjang),白族自古称纳西族为“摩梭”(麽些),但通用的他称仍为“摩梭”(麽些)。主要居住在中甸县(现为香格里拉县)东南部东坝等地的部分纳西人(自称纳西或纳罕)被称为“阮可”(又音译为“若喀”

西藏纳西族的简介

纳西族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的交界处的丽江及其毗邻地区,云南省为纳西族主要分布省份。中国(****)有纳西族总人口309,477人(2000年人口普查),列第27大民族,其中云南295,464人,占纳西族人口的95.5%,其余省市区均有分布。纳西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的一支,据《华阳国志》记载,东汉(公元25-220年)末年,该地区有“摩沙夷”活动。唐代,纳西族先民分布记录较详细,据《蛮书》所记,西至金沙江河谷、巨甸以北“铁桥上下及大婆、小婆、三探览(均在今丽江地区)”东至雅砻江流域“昆池(今盐源)等川”,都是“磨些蛮”所居之地。元明时代,由于云南丽江木氏土司崛起,不断向外扩张,纳西族活动地域更为广阔,东北部可能到了今四川省康定及以南贡嘎岭一带,北到今巴塘、理塘和昌都,西到怒江流域。清雍正元年(1723年)木氏土司改土归流后,西北部藏族土司实力南移,纳西族土司式微,加之大批彝族西迁入雅砻江流域,人数就逐渐减少。云南省为纳西族主要聚居地,有纳西族295,464人(2000年人口普查),占纳西族人口的95.5%。除云南外,四川和西藏均有纳西族聚居地,四川有纳西族8,725人,占2.8%,西藏有1,223人,占0.4%;其余28个省份均有分布,共有4,065人,占1.3%。纳西族集中分布地为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聚居区纳西族自治地方: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乡: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三坝纳西族乡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大安彝族纳西族乡四川省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纳西族乡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

谁知道纳西族的简介?

纳西族是我国居住在金沙江上游地带的少数民族,除四川、西藏有少量分布外,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及其周边的中甸、宁蒗、维西、永胜、德钦等县。据1990年人口普查,全国纳西族有278009人,其中云南省有260388人,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有184894人,占全国纳西族总人口的66.5%,是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区。
纳西族的自称因方言不同而有所区别:丽江等地多自称“纳西”,宁蒗、四川盐源等地自称“纳日”、“纳汝”或“纳恒”。按纳西语分析,“纳”有“大”或“尊贵”的意思,“西”、“汝”、“恒”等意为“人”或“族”。1954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批准,以“纳西”作为共同族称。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大致以金沙江为界分为两个方言,方言之间相互不能通话,而纳西语的标准语则以纳西语西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丽江县城大研镇的语音为标准音。在纳西族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曾经有过东巴文、哥巴文两种文字。“东巴文”是纳西族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以前)就创造的一种象形文字,由象形符号、标音符号和附加符号组成,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还流传在民间的活的象形文字。
纳西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同云南大多数少数民族一样,发展不太平衡。到共和国建立前,丽江县的纳西族聚居区是封建地主经济,并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甸县的一些地区仍保留着领主经济的残余;宁蒗到还基本处于封建领主经济阶段,并保持着对偶婚和母系家庭残余。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纳西族人民创造了富有本民特点的灿烂文化,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纳西东巴文化在云南各民族独树一帜,是纳西族人民的骄傲,比如东巴文对于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在《东巴经》中,一方面保留了许多古语古词,是纳西语和其他亲属语言作历史比较的极好材料,另一方面又记录了大量的纳西古代文学。
与东巴文化发展的同时,纳西族又学习和吸收其他民族,特别是**的先进文化,从而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和内容。从明代开始,以丽江土司为首的贵族领主首先接受了汉文化,他们大都能诗能文,如木公曾写下了《雪山诗选》,木增曾写下了《云迈淡墨》等诗集。
纳西族一般居信在坝区、河谷和半山区。坝区民间住房多系土木结构瓦房,格局多为“三房一照壁”,山区多是低矮的木楞房,以木板覆顶。纳西族的婚姻家庭,多数地区实行一夫一妻制,旧时婚姻由父母作主,婚前社交自由。宁蒗泸沽湖周围的摩梭人则还保留着母系家庭和对偶婚的残余。随着婚姻法的贯彻,一些古老的婚俗正在逐渐改变。
纳西族能歌善舞,在生产劳动和民族节日中常有群众性的歌舞活动。古老的传统歌舞曲调有“喂麦达”(丽江)、“火搓圭”(永宁)、“呀号里”(白地)、“哦热热”(丽江大东)等;民间乐器以葫芦笙、竹口弦和直笛为主

纳西族历史简介 东巴文化是怎样发展的

纳西族(naximinority)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为云南特有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云南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1]
纳西族有本民族语言,纳西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1]。纳西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诗文、绘画、雕塑、乐舞艺术名扬古今中外。
纳西族中家族组织普遍存在,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泸沽湖地区纳日人(摩梭人)的亲族组织保持着比较古老的特征[1],纳西文化受汉文化影响较深。
中文名
纳西族
外文名
naximinority
别名
摩西,麽些
人口
30.8839万人(2000年)[1]
文字
东巴文字
信仰
东巴教
分布地区
云南,四川,西藏等地区
语系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1]
语言
纳西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