筇竹寺前玉案古道:每一段都是历史、每一段都有故事-筇竹寺的文化传说

2023-10-22 01:20:11 来源:天气频道

昆明玉案山古道指的是从黑林铺进入至“三碗水”转右上山到筇竹寺,再由筇竹寺后山经花红洞、棋盘山,最终进入团结镇的一段。

到了团结镇从大的方向来说,应该是通往富民、武定、元谋,过金沙江进入四川、中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明朝时候的“建昌道”。

如今的玉案山古道,就只剩下了昆明郊野公园南门附近山箐中通往筇竹寺的一段,以及郊野公园内的一段“茶马古道”

但从昆明黄土坡立交一直走到筇竹寺,一路走来,每段路、每个地名都是一段历史、都有一个故事。

黄土坡立交桥通向西边的这一段路,也叫做滇缅大道。

完整的滇缅大道应该是从昆明西站立交桥开始的。2006年5月,将原昆瑞路(西站——眠山口)的路名改称滇缅大道。

在原西客运站前花坛中,曾经有过“滇缅公路0公里纪念碑”,不知道如今是否安在?

缅公路于1938年开始修建,动用民工20万人,工程师200人,仅次于当时苏联援助公路中苏公路规模。公路与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直接贯通缅甸原首都仰光港。

滇缅公路原本是为了抢运中国国民党政府在国外购买的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而紧急修建的。

随着日军进占越南,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竣工不久就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

这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这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关于昆明古城,唐代以前文献中,就记载得有苴兰城、谷昌城、昆州城、益宁城等几座城池。

虽有文献提及,但这几座古城、故城,有关城址、城池规模、建城时间的记载,各种史料均不一致,即使是城名的记载也各不相同。

其中最早的苴兰城,有专家就考证过原址在今黑林铺平板玻璃厂一带。

如今的黑林铺,就是一个典型的城郊结合部城中村的样子。在西三环黑林铺下口不远处,有座烧烤夜市,很大胆地取名:苴兰城

这个可不是无中生有。

据明代正德《云南志》、天启《滇志》等典籍记载,苴兰城这座古老城邦诞生于战国时期。

公元前三世纪,楚威王将军庄蹻率兵进入滇池地区,开创了存世三百年的“滇王国”。庄蹻人滇做了滇王,不仅建都今晋城一带,还下令在滇池北岸的山水交接处修筑苴兰城。

于是,苴兰城诞生了,这就是昆明城的真正前身,所以苴兰城又被称为庄蹻故城、汉城

苴兰城是座土城,早就在历史中湮灭了。

但为什么说是黑林铺呢?

滇池水位还没有下降,滇池还联通翠湖、长虫山的时候,黑林铺一带是滇池西北边上一片不可多得的平坦空地。

可能正是这个原因,这里除了有海源寺边上大龙潭的滇池“省西之第一流”外,庄蹻就在这里建起了城池,还修通了通向滇池之外的玉案古道。

后来西山碧鸡关高跷附近的昆州城,也是这样的情况。

如果把玉案古道、山上的筇竹古寺、团结乡600多年前的乐居古村联在一起看,黑林铺这里有个苴兰故城就说得通了。

顺着黑林铺的长青路向山上走,穿过西三环下的桥洞,很快就走到了三碗水农庄,在农庄里面的一角,有座小庙。

说到寺庙,明朝末年的旅行家徐霞客曾经记录了这样的一个情形:

这里面描写的,就是380年前这一地带的情形。

在这里,徐霞客特别提到了一个寺庙:圆照寺

有资料记载:

圆照寺与螺峰山下的圆通寺,名字只有一字之差,在当年应该也是与云南省城内香火最旺寺院齐名的大寺。

因为,这里同样也得到整个有明一朝世镇云南280多年云南沐家的照拂。

黔宁王沐英之子沐昂就曾有过著名的《圆照寺》一诗,赞美圆照寺的幽美环境:

从短短的几句诗中,不难看出,沐昂非常喜欢圆照寺,也经常在圆照寺流连忘返。

沐昂(1379年-1445年7月26日),字景高,黔宁王沐英第三子。

因为是第三个儿子,沐昂没有机会像大哥沐春,二哥沐晟一样顺位继承沐英的西平侯爵位。而二哥沐晟,更是让家族爵位由西平侯爵升级为公爵,开创黔国公一系。

然而,作为沐英的儿子,沐昂对沐家的贡献丝毫不比成为黔国公、死后追封定远王的二哥沐晟弱!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沐英父子,沐昂几兄弟最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沐昂初任散骑舍人、府军左卫指挥佥事等官。明成祖时,其次兄、黔国公沐晟出征安南,沐昂以都指挥同知领云南都司事,累升为右都督。

明英宗时,参与第一次、第二次麓川之役,征讨麓川宣慰使思任发,互有胜负。在沐晟暴卒后升任左都督,佩征南将军印接任总兵官,镇守云南。

正统十年(1445年),沐昂去世,追封定边伯,谥号“武襄”。

如果说,在政治上、军事上,沐昂是作为沐家西平侯爵位背后一个很有分量的一个“B角”、“备胎”而存在的话,那么,在文化领域,沐昂可以算得上云南沐家的“第一人”

沐昂喜好诗文,常与文士交往。他曾收集明初寄居滇南21家诗人作品,编成《沧海遗珠》。

晚清云南的状元袁嘉谷在《卧雪诗话》中,就将沐昂与谢榛、钱谦益、朱彝尊、王士祯等名家相提并论,称其作品“较可观”。

要知道,上面那几位可是顶着代表(谢榛为“后七子”代表)、盟主(钱谦益为清初诗坛盟主之一)、创始人(朱彝尊为“浙西词派”的创始人)、宗师(朱彝尊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诗宗)的显赫名头!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如今,圆照寺已经早已经不存在了,甚至连遗址都没有确切的考证。

但是,每次走过这里,总会想到圆照寺,总会想到云南沐家,想到沐家那个无论是军事还是文学上都无比优秀的儿子:沐昂

带着圆照寺不遇、不存的遗憾,继续往上走,筇竹寺旅游公路桥上岔路口通往玉案公墓方向,是一条深远的山箐。

这里,正是徐霞客笔下“由峡外循山嘴北行,是为海源”所说的山峡。

这一段山箐,由东南向西北延伸,东边是陡峭、人迹罕至的高大树林,西边是平坦的通向玉案公墓、郊野公园公路,中间就隔着几十米的山涧。

这样的地方,是弹弓爱好者最理想的玩弹弓场所。每逢周末弹弓爱好者聚集的时候,这里会有很多销售专业弹弓及配件、弹珠的摊位。

因此,这条峡谷就被称为“弹弓箐”。

顺着弹弓箐走几百米,会看到一条从西边而来的山箐,这里就是现在的“三碗水”。有人在一个石条上凿了三个碗状小坑,又在山石上刻了三个大字“三碗水”。

关于三碗水,在当地有这样的说法

多年前山中一眼泉水流出来后,在平石上形成三个高低分明的碗状小圆坑。

在玉案古道充当着出昆明西北方向“国道”的年代,出行全靠脚力和牲口。进出城的马帮,上山砍柴的当地人,走到山脚的泉水处都会停下来歇歇脚。

时的人拿第一碗水来喝,第二碗水洗脸洗手,第三碗水给牲口喝,慢慢就形成了某种仪式感的习惯:做完这些该上山的上山,该赶路的赶路,所以这里被人叫作三碗水。

说起三碗水,还与老昆明著名的“十里香”茶有着莫大的渊源。

“十里香”茶,原产地在昆明东郊的十里堡、归化寺一带。

有史料记载:“十里香”茶,唐代就有栽培。

更确切的记载出自1997年第一次印刷的《昆明市志》:

“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开始种茶。”明清两朝繁盛,曾为贡品茶基地。

据传闻,清乾隆某一年,在京城的几个云南籍官员,不知为什么,想吃家乡的“十里香茶”。于是,借传圣旨之机,捎话给云南巡府,要他们在进贡时带点“十里香茶”。

负责置办贡品的茶庄当然一一照办,把“十里香茶”也按贡品包装,送往京城。

没想到,这事传讹了,昆明附近错传为乾隆爷要喝“十里香茶”,督辕巡府已把“十里香茶”进贡去了。

由于这次“进贡”,“十里香”茶名声大噪,一时间,昆明的大大小小茶肆,都有卖“十里香”茶的。

这个故事基本是可信的,现在的昆明人出门在外,什么山珍海味未必记得起,但对于昆明的双浆米线却始终念念不忘!

这其实是一种朴素的乡愁。

再说回十日香茶。

关于十里香茶,有两句话被很多人反复提及。

其一是那句民谣:“吃水要吃吴井水,喝茶要喝十里香”,说的是如果用吴井水来冲泡“十里香”茶,好水冲泡,“十里香”茶的滋味更加浓醇鲜爽,回味甘甜。

当然也有更讲究的,说“十里香茶”要用天落水或溪涧水来冲泡。

天落水就是雨水,最初下雨的雨水不能要,空气中、屋顶上都有灰尘,要等雨水干净了,才能接来煮茶。

溪涧水则到要筇竹寺山下去取,这个地方就是“三碗水”!而且,在“三碗水”取山泉水,一定要取中间那“碗”水。

吴井水泡十里香茶,正如虎跑泉之于龙井、惠泉之于碧螺春一样是绝配。

“三碗水”溪涧水泡十里香,就像北京的乾隆皇帝和权臣泡茶必用颐和园西五六里的玉泉山水一样,在当时的昆明,是一种生活的品味,一种权势、地位的象征!

这一点,“三碗水”真的很是值得傲娇。

在“三碗水”边上,有座有点年份的老石拱桥。

这座桥有点突兀地立在干枯的溪涧之上,没有护栏,只有边上的几丛茅草诉说着荒凉和沧桑。

从桥的规模来看还不算小,相信旁边公路桥没有修起来之前,一定是这条路上很重要的一个节点,只有这样这,似乎才配得上当年玉案古道的地位。

只可惜,虽然这桥看上去有点年份了,但应该不是什么文物古迹和特别之地,没有得到特意的保护。

不过,也有种说法:

这座桥在筇竹寺上山途中,“三碗水”附近,就是老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影片开始时马帮通过的那座石拱桥!

说起《山间铃响马帮来》这部电影的拍摄,那是是1954年事了。

这部片子,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反映云南、反映云南少数民族的影片,也是中国电影银幕上第一次出现少数民族形象。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

《山间铃响马帮来》类型杂糅,融爱情片、反特片、战争片、歌舞片、惊险片、动作片等类型元素于一身,同时也是新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代表作,片中真实而激烈的内搏场面以及对男女爱情的大胆表面在当时颇具开拓勇气。

所以,后来对《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影评,都说它给银幕留下了第一个亲吻

《山间铃响马帮来》这部影片,有一个好故事、一首优美的插曲、还有一段“武打”和一点热烈的爱情、一个优美的片名。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大片”。

它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

《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外景拍摄场地,在昆明一共有三个地方:

一个是高峣,敌军袭击马帮这场戏在那里拍摄。

一个是富民大营镇完家村后山上的“古驿道”,哪里至今依然还保持着当年拍摄这部经典影片的原始风貌。

第三处就是筇竹寺的这些玉案古道上了。

真的希望,如今还能看到的这座桥,真的就是影片开中马帮通过的那座石拱桥!

过了“三碗水”和“古桥”,通过牌坊箐的牌坊,继续往上走,山脊上山箐中都有道路通往筇竹寺,应该都算是玉案古道的一部份。

再往上走,走到郊野公园南门的小门处,又开始分道

山箐中的道路应该是近些年翻修的,虽然未必是原貌,但很有古道悠悠的韵味;走进郊野公园门的左手边,保留着一段修葺得很好,但还差不多保留着古道原貌的“茶马古道”。

有时间,都值得去走一走、看一看,可参看去年的文章:

1、筇竹古道:本来是去追念一番古意,不料却收获一场春天!

2、桃花深处,昆明郊野公园有条茶马古道,当年徐霞客可曾走过?

从山脊上和山箐中顺着古道走到尽头,就是筇竹寺旅游公路。旅游公路对面就是筇竹寺前的停车场。

筇竹寺,是中国佛教禅宗传入云南的第一寺,始建于唐宋年间。

筇竹寺著名的的五百罗汉分布为大殿两壁68尊、天台莱阁216尊、梵音阁216尊,由清朝四川泥塑家黎广修及五位助手历时七年(1883年-1890年)完成。

筇竹寺大雄宝殿的角上有一块元朝延祐三年立的圣旨,其内容为敕封该寺住持玄坚为“头和尚”要求官员军民予以保护,并赐存《大藏经》,也能彰显寺庙的地位和悠久的历史。

筇竹寺的文化传说

筇竹,又叫罗汉竹,是西南地区特有竹种。秆光滑无毛,秆环极度隆起,呈一圆脊形状,如二盘相合,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僧侣常用它来制作手杖,属国家三级保护的稀珍竹种。用来筇竹命名寺是因为一段神奇的传说,
由于筇竹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筇竹寺自建寺后经历多种宗派思想的影响,至清光绪年间塑五百罗汉造像时,筇竹寺受禅宗思想影响,是一座典型的禅宗寺院。筇竹寺五百罗汉造像是清代宗教造像艺术的精品,其产生和兴盛绝非偶然,而是与清代五百罗汉雕塑造像的兴盛、云南民族宗教信仰的多元、战后百姓精神的重构以及高僧梦佛与巧匠黎广修的结缘密切相关。就艺术性而言,昆明筇竹寺五百罗汉泥塑群一改清代宗教雕塑艺术重工艺而轻艺术,重装饰而轻内涵的程式化倾向,展现出风格迥异、飞灵神动、呼之欲活的全新风貌。究其原因,这与黎广修的艺术造诣、人生阅历、佛理体悟高度相关,同时也与艺术家的自由创作空间不无关联。
寺联
清乾隆进士,“瘦马御使”钱沣(1740年~1795年)曾撰筇竹寺联:“锡驻即前因,地拥宫花,劫历百千万亿;竹生含佛性,尘空梵境,欢同人鬼龙天。”钱沣又有华严阁联:“已作真金,钜复成矿;是惟师子,乃解逐人。”
《玉案晴岚》
机先(明)
山如玉案自为名,卓立天然刻画成。
白昼浮岚浓且淡,高秋叠翠雨还晴。
阴连太华千寻秀,影浸滇池万顷清。
杖策何当凌绝顶,滇南一览掌中平。
《玉案山》
道安(一作“道南”)和尚(唐)
松鸣天籁玉珊珊,万象常应护此山。
一局仙棋苍石烂,数声常啸白云间。
乾坤不蔽西南境,金碧平分左右斑。
万古难磨真迹在,峰头鸾鹤几时还。
《题筇竹寺壁》
御史郭松年(元)
南来作使驻征鞍,风景还惊入画看。
梵宇云埋筇竹老,滇池霜浸碧鸡寒。
兵威此日虽同轨,文德他年见舞干。
北望乌台犹万里,几回挥泪惜凋残。犀牛表异
明宣德九年(1434年),郭文的《重建玉案山筇竹禅寺》记称:“玉案山筇竹禅寺,滇之古刹也。爰自唐贞观中,鄯阐人高光之所创也”。碑文还叙述了“筇竹传奇,犀牛表异”的神话。在唐代贞观年间,南诏的鄯阐候(昆明的最高统治者,昆明侯)高光、高智兄弟二人,到西山打猎,忽见一头犀牛跃出,于是紧追不舍,追到玉案山北面,犀牛突然不见了,四处寻找,仰望山巅,只见山上云雾缭绕,有一群鹤貌童颜,形像怪异的僧人立于云上,他们急忙上山云看,到那里,僧人早已无影无踪,只有几支异僧拄的筇竹杖插在地上,高氏兄弟想拔起来看个究竟,但竭尽全力也拔不动。高光、高智兄弟觉得奇怪,第二天又到玉案山去看,插在地上的笨竹杖已长成青翠的竹林,他们十分惊奇,认为是“山灵显示”,这是块珍贵的“佛地”,于是便在此建寺居僧,取名筇竹寺。因此,天王宝殿门前两侧柱上有副对联作了这样的概括:地产灵山,白象呈祥,青狮献瑞;天开胜境,犀牛表异,筇竹传奇。

昆明筇竹寺(1)

昆明筇竹寺地质概况

筇竹寺全称“筇竹禅寺”,位于昆明西郊约7公里的玉案山上。这里林木繁茂、翠竹葱郁,将一个名声颇著的古刹雅寺深蔽于绿荫之间。昆明佛教徒开始信奉佛教禅宗,宣讲大乘佛教就源于此。筇竹寺据说是大理国鄯阐府(今昆明)的高光、高智兄弟所辟。相传,他们兄弟二人到西山打猎,有犀牛跃出,于是紧追不舍,到玉案山现筇竹寺西北面的山箐里不见了。仰望山腰,祥云缭绕,有几位相貌奇特的僧人立于云上,他们急忙爬上山去寻找,到那里,僧人早已无影无踪,只有几支异僧拄的筇竹杖插在地上。高氏兄弟想拔出来看个究竟,但竭尽全力也拔不动。第二天去看,竹杖早已长成青翠的竹林。他们十分惊异,认为是“神灵显示”,这是块珍贵的“佛地”,于是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筇竹。对此,寺门口的一副对联作了这样的概括:
地座灵山,白象呈祥,青狮献瑞;天开胜境,犀牛表异,季竹传奇。
对一般游人而言,筇竹寺最具魅力的,当数由清代四川民间泥塑大师黎广修师徒5人历经7年塑起的500罗汉。这些罗汉被塑造得生动朴实,神情各异,令人拍案叫绝。被誉为“东方雕塑宝库的明珠”。他们分别列在大雄宝殿、天坛来阁、梵音阁中,形态各异,喜、怒、哀、乐等表情无一类同,蔚为奇观。无论远观近看,其人体比例、肌肉骨骼、服饰衣纹,大体都与常人相仿,古朴可亲。雕塑中还采用了镂空和圆雕等多种手法,立体呈现人体和氛围、器物搭配的浑然的关系。
进入罗汉堂,首先给人的印象是这些罗汉千姿百态,妙趣横生,体态风度富于变化,表情姿势各有不同。纹饰据年龄及人物性格特点及他所处的环境又各有区别。从而使五百罗汉各呈妙态,无一雷同。五百罗汉尽管千姿百态,但从创作手法来分,大体包括两类型,一是运用浪漫主义方法,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塑造出的一些奇特的形象。除五百罗汉之外,筇竹寺中文物尚多。进寺门有元代所植的孔雀杉二株,高大挺拔,郁郁葱葱;寺内茶花、玉兰芳香郁;大雄宝殿前匾联林立,既有气魄宏大、妙语如珠者,如:“两手把大地山河捍瘪搓圆撒向空中毫无色相;一口将先天祖气咀来嚼去吞在肚里放出光明。”有描绘寺僧生活深刻独到者,如:“焚香静坐,莫漫说峨嵋旧事,滇海新禅;煨芋留宾,共领略世态炎凉,深山清况。”黎广修联:“大道无私玄机妙语传灯;仙缘有份胜地同登选佛场。”大雄宝殿后,年代久远,其中有徐霞客记述过的“三僧塔”。

四川省有个叫筇竹的地方吗?如果有,在哪儿?人们怎样称呼它?

筇竹Qiongzhu
四川省好像没有,云南昆明有一个。
筇竹寺
筇竹寺,位于云南昆明西郊玉案山上,是中国佛教禅宗传入云南的第一寺。筇竹寺始建于唐宋年间。清乾隆、光绪年间两次重修。筇竹寺最负盛名的是五百罗汉,大殿两壁(68尊)、天台莱阁(216尊)、梵音阁(216尊),由清朝四川泥塑家黎广修及五位助手历时七年(1883年-1890年)完成。
1983年,筇竹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2001年,筇竹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目前,由于筇竹寺附近的公路,许多超载车辆驶过造成的强烈震动,已经对寺内的五百罗汉像造成了较严重的损伤,一些罗汉像出现裂缝,甚至造成一些塑像的手指等断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