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克难筑防线 气象部门直面极端天气扎实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2024-07-21 10:38:02 来源:天气频道

“极端”,是2021年天气气候的显著特征。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河南遭遇连番暴雨,突破多个历史极值;山西出现罕见秋汛,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最多;东北寒潮,多地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暴雪……这些“少见”接连发生,正预示着另一种意义上的“常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广发、频发、强发、并发已不可逆转。如何实现预报预警服务时效性和精准度的有机统一,考验着气象人的业务能力与服务水平。

-1河南暴雨期间,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积极向河南气象部门了解应急物资需求,并对接位于西安的中国气象局应急物资储备库,火速安排物资运送准备。图为西安国家级应急储备库准备物资。(图/贺易

直面挑战,气象人交出一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亮眼答卷:在雷暴大风、龙卷风、高温等极端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机制探索、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有效应对湖北随县“812”重大山洪灾害等。据应急管理部统计,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受灾人次、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31%和14%。

这背后,离不开气象部门聚焦极端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积极迈出的探索步伐。今年以来,在中国气象局党组领导下,全国各级气象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和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谋划做好极端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工作,高位推动《强对流(大风)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东北冷涡科研业务能力提升工作方案》《西南地区业务能力提升建设方案》等十余个专项工作方案出台,强化气象灾害预警联动机制建设,在坚守初心、攻坚克难中牢牢构筑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预报有“术” 织密站网 夯实科技支撑

盘点今年的极端天气,第6号台风“烟花”“贡献”的漫长风雨期,占据重要一席。

受多个天气系统“博弈”影响,这个以“大、慢、怪”为显著特征的台风走势扑朔迷离,各家数值预报模式结论不一,给预报服务带来极大挑战。此时,台风路径集合预报订正方法、实况三维可视化工具包、风云四号B星快速成像仪等新技术,成为破解台风路径、影响等预报难题的有力“武器”。

-17月25日上午,台风烟花登陆前,浙江省气象台预报员共商烟花风雨影响。(图/赵小兰)

这背后一以贯之的,是气象人应对极端天气最朴素的经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今年以来,气象部门多措并举,一方面“织密网”,发力提升观测能力——依托气象监测预警补短板工程,聚焦重要流域和防汛河段、洪涝灾害典型易发区等地,更新1500个自动气象站,新建500个自动气象站,建设20套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和60部X波段天气雷达系统,并着重提高观测资料应用能力;在十余个专项工作方案的支持下,瞄准东北冷涡、强对流(大风)等天气类型,开展地空天观测站网建设。

另一方面“磨利刃”,攻关预报关键技术——今年,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90%,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至40分钟,均创历史新高;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为77公里,稳居国际先进行列;天气雷达组网拼图时间由10分钟提升至6分钟,1公里分辨率平均风、1小时极大风实况产品实现业务化,国家级降水预报产品、龙卷风客观自动识别和追踪技术效益向下辐射,为推动地方极端天气预报技术水平提升注入新动能。

科技力量,让极端天气下的防灾减灾工作变得更加从容。

预警有“策” “滴灌”发布 靶向智慧直达

“未来6小时雨量大于50毫米的重点防御乡镇,包括以下4市13县(市、区)42个乡镇……”8月5日16时50分,台风“卢碧”在福建省东山县沿海再次登陆,一份预报预警专题服务材料从省气象局发送至重点防御县(市、区)负责人。其中的细致分区分级预报,让基层台风防御措施更加有的放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过度防御。

随着极端性、突发性天气的频发重发成为新常态,政府对决策气象服务的时效性、精准性和针对性提出更高要求,在扩大覆盖面的基础上呼唤预警信息发布从“大水漫灌”式向“精准滴灌”式转变。

今年以来,中国气象局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开展合作,试点推进气象灾害预警短信精准靶向发布、应急广播播发气象预警试点工作。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气象部门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应急广播村村响系统对接,及时向农村牧区播发极端天气预警信息,在汛期助力灾害防御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各地气象部门因地制宜,补短板、强弱项、提能力——湖南基于通信大数据,对划定的电子围栏内社会公众精准靶向发布的高级别暴雨预警信号和临灾警报,在应对山洪、地质灾害、城乡内涝等灾害中屡屡立功;江苏特别设置灾害性天气预警“预启动”环节,通过省政府协调,实现特定区域、重点人群靶向高效发布预警短信;辽宁拓展公交车、出租车电子显示屏等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引入也为预警发布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广东气象部门研发的智能机器人“粤小天”,贵州气象部门开发的气象预警发布微信机器人,在服务决策用户、助力精准调度、重点防控上都有亮眼表现。

服务有“道” 分层递进 凝聚联防合力

8月21日、8月28日、9月5日,陕西商洛连遭暴雨袭击,多地受灾。在商洛,得益于当地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构建的“三吹哨、三主动、三下沉”气象防灾减灾“三个三”工作机制,未出现人员伤亡。“三个三”工作机制,只是陕西发挥省市县乡村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作用的一个缩影。陕西各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直接面向下级政府发文组织灾害防御,90%的乡镇(街道)明确了“气象灾害防御”法定职能。

-18月3日,陕西省商洛市政府举办全市气象防灾减灾应用知识培训班。商洛市、县、镇、村、组五级干部7000余人接受气象防灾减灾培训,各级领导均下载安装“陕西气象App”。

陕西的探索,折射出全国气象部门让业务落地、为服务成效提升的不懈努力。

锚定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切实落地且不打“折扣”的目标,气象部门一方面打通部际联动通道——面向30个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单位开展气象服务需求专题调研,梳理形成25份气象服务台账,并组织相关单位按照“一部一策”的原则执行落实。一方面融入地方防灾减灾大局——上海对接相关部门需求,建立预警服务五步走工作机制;海南依照热带气旋监测预警预报需要形成服务模式;宁夏针对地理和气候特征设置三级灾害性天气警戒区。

同时,借助各地建构起的信息立体传播体系,在极端天气来临前后,气象部门坚持“一过程一策”原则,及时回应、主动发声,以精细化、伴随式贴心科普和直通式、定制化及时服务,让气象宣传科普更贴近人民,营造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意识。

未来,气象部门还将持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化系统观念,加强科技创新,推动观测预报服务业务实现共融互通,全面提升极端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