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宜食滋阴润燥食物 避免“燥邪”伤害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进入处暑节气后,我国大部地区的天气也将开始凉爽起来。民俗学者王娟表示,在养生方面,天气转凉,人们会多吃一些荤食进补,补充夏天消耗的养分。
“处暑”节气的由来
对于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时“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即将结束。农谚有云:“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有俗语说:争秋夺暑,则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民俗专家高巍说,除了少数地方外,夏天的暑气其实仍然未减,需要预防。
古代,处暑被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一候鹰乃祭鸟”是指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且先陈列如祭然后再吃掉;“二候天地始肃”是指接着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充满了肃杀之气。第三候与丰收有关,“禾乃登”中的“禾”指的是黍、稷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意指开始秋收。
从天文上来说,此时太阳正运行到了狮子座的轩辕十四星近旁。夜晚观北斗七星,弯弯的斗柄还是指向“申”(西南方向)。从气候意义来说,属于从夏到秋的“过渡”阶段。
“出游迎秋”正当时
处暑秋意渐浓,民间素有“出游迎秋”的习惯,更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指的是暑气消散后,就连天上的云彩也显得疏淡自如,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
这个节气前后的民俗,多跟祭祖或迎秋有关。由于和传统的中元节时间距离较近,所以融入了一些庆赞中元节的活动,比如放河灯等等。
在饮食方面,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习俗,原因在于老鸭味甘性凉,适合此时进补。做法也花样繁多,有白切鸭、柠檬鸭、烤鸭、荷叶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习俗,通常处暑当日,人们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此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人们也可以品尝到种类繁多的还嫌。
公开资料显示,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饮食养生该注意什么?
“处暑”期间,气侯逐渐干燥,此时,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夏天,大家最爱的西瓜,由于“寒性”比较大,也要少吃或者不吃,多吃一些苹果、梨、葡萄之类滋阴的水果。
同样是因为“秋燥”逐渐出现,有专家对记者表示,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莲子、蜂蜜、黄鱼、芹菜、菠菜、豆类及奶类,“百合可以滋阴润燥,煮粥时适量加一点,也是不错的选择”。
多吃蔬果可以起到生津润燥、消热通便的功效,能补充人体的津液。应少吃或不吃煎炸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加重秋燥的症状。
“其实,单就饮食来讲,处暑前后没有特别典型的代表性食品。”但王娟说,人们的确会在这个时节多吃一些肉食,“民间认为,夏天天气炎热,人们的身体会有不同程度的损耗,到了秋天就可以开始进补,多吃一些荤食”。(来源/中新网 记者/上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