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来罕见极端强降水重创南非!这些事儿应该知道
从4月9日开始,连日强降雨导致南非东部夸祖卢-纳塔尔省发生洪水,造成巨大破坏。洪水发生后,当地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当地时间4月18日晚,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宣布,鉴于洪水的范围和影响,省级灾害状态已不足以应对当前情况,南非进入全国灾难状态。4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致电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就南非遭受严重洪灾表示慰问。
截至20日,洪水已造成南非448人死亡,60多人失踪。
那么,此次降水有多强,竟致使南非全国进入紧急状态?从当地气象部门的监测数据中可见一斑!
4月9日至13日,南非东海岸累计降水量超过100毫米,局地超过30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倍以上。南非东部的夸祖鲁-纳塔尔省区域平均累计降水量为138.6毫米,较常年同期(9.2毫米)偏多10倍以上,为1980年以来同期最多。
4月11日晚,夸祖卢-纳塔尔省部分气象站降雨量突破历史纪录,其中北部的姆巴兹瓦纳气象站11日降水量达到206.4毫米,是此前历史纪录的近三倍。从4月11日至12日,夸祖鲁-纳塔尔省局地降水量超过300毫米(马盖特311毫米、埃奇科姆山307毫米、德班北部弗吉尼亚机场304毫米等),突破近60年来历史极值;德班市及其周边部分地区48小时降雨量超过450毫米,接近当地年均降雨量(1009毫米)的一半。
总体来看,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为南非60多年来罕见。按照南非气象局的说法,这场“特大暴雨甚至超过气象界的预测”。
连日强降水引发了严重洪灾,大片土地被淹,多处公路铁路设施、电力系统遭到破坏,近4000所房屋被完全摧毁,超过4万人流离失所。
截至4月17日的初步统计数字显示,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6亿兰特(1兰特约合0.438元人民币)。据当地媒体报道,这是南非有气象记录以来最致命的洪灾之一。
如此严重的洪灾是如何形成的?
专家分析,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此次极端强降水的主要成因。
4月中上旬,有两次低槽系统自西向东影响南非,持续异常的偏东风将来自南印度洋的水汽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部沿海省份。
4月10日,低槽中有切断低涡生成;11日至12日,低涡系统盘旋在南非东南部沿海地区,并受到海陆分布复杂地形对降水系统的影响,最终导致夸祖鲁-纳塔尔省和东开普省出现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由于低涡低槽系统移动缓慢,此次降雨过程持续时间长,并具有明显的对流性特征,降雨局地性强、短时雨强大,因此更易引发洪水、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
事实上,南非近年来暴雨、洪水频发。2017年6月,一场近30年来最大风暴袭击南非立法首都开普敦及其所在西开普省,造成多人伤亡;2019年4月,连日降雨导致的洪水导致南非约70人死亡。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南非东部地区极端洪涝事件趋于增多。但长序列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显示, 1951至2020年,夸祖鲁-纳塔尔省和南非全国平均年总降水量均表现为减少趋势。
4月20日,记者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获悉,自4月11日南非出现极端降水以来,风云二号H星、风云三号D星作为“新晋”加入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CHARTER)的风云气象卫星,持续监测服务南非极端暴雨洪涝灾害,助力全球气象防灾减灾。
南非与我国相隔数万千米,但仍在风云气象卫星监测范围内。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及时关注到这一灾害,4月13日发布《全球卫星遥感监测服务专报》。其中,风云二号H星可见光云图“圈定”对流云分布方位,长波红外增强图清晰显示12日16时对流云团云顶亮温小于-60℃。“亮温越低,对流越旺盛。”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际用户服务中心服务首席高浩指出卫星观测发现的明显特征。
风云二号H星、风云三号D星和风云四号A星于2021年12月一同“入职”CHARTER,均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等特点。风云三号D星能实现全球覆盖监测,最高分辨率达250米,具备可见光、红外、微波全谱段探测能力;风云二号H星最高分辨率为1.25千米,可实现6分钟一次区域扫描……CHARTER启动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利用风云三号D星获取灾害前后监测数据,利用风云二号H星获取对流云团监测信息,并提供给南非国家航天局,该局将获取的产品转至南非国家灾害管理中心。通过卫星天气监测分析应用平台(SWAP),南非气象部门可实时看到风云气象卫星观测产品。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际用户服务中心副主任咸迪表示,这是国际用户服务中心3月18日成立后的首次“实战”,受到南非政府肯定。
国家气象中心从4月5日开始关注此次南非强降水,在每日《全球天气公报》中明确指出“南非中东部有小到中雨,东部局地有大到暴雨”。结合卫星遥感信息和非洲天气预报数据,世界气象中心(北京)在其官网发布英文预报产品,系统评估此次灾害的等级及影响。
根据中央气象台和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结果,南非东部地区后期仍有明显强降水,降水总体较常年同期偏多。未来三天,低涡系统主要影响非洲中部地区,刚果、肯尼亚、坦桑尼亚、津巴布韦、马达加斯加等地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因此,需关注后期可能出现的局地极端强降水及其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
暴雨洪涝灾害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近年来,我国极端强降水事件多发、频发。今年入汛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出现日降水量超过100毫米的强降水。
气候变化增加了极端强降水事件发生的概率,该如何应对呢?一些新的洪水管理方法被提出以补充传统的洪水管理方案。
2003年,世界气象组织提出“综合洪水管理”的概念:以集中而非分散的方式进行水管理的流程,整合河流流域内的土地和水资源开发,旨在将冲击平原的净利用效益最大化,从而将洪水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在此基础上,跨域性、全域式推动“海绵城市”的综合系统建设,有助于全面提高城市对极端天气灾害的抵御力。例如,城市地区可以采用透水性路面以及绿色屋顶,并建设更多的城市绿地和湿地,用来吸收过多的水分,通过渗透减少径流,从而使城市免受暴风雨和洪涝的侵扰。
加强建设精准化、数字化、智能化架构极端天气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体系依然至关重要。面对极端天气引发的短时超强暴雨,精准化预警、数字化感知、智能化监测、快速化救援,提高人们的“躲避和防范能力”,最大程度降低极端天气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依然是应对极端灾害的“不二法则”。推动群众化、社会化、专业化的应对极端天气灾害的社会韧性体系建设也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