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气象成就: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坚守初心 实现与国际接轨
质量是立业之本、强国之基,事关民生福祉。
时值九月,又是一年全国“质量月”。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气象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结合世界气象组织(WMO)2013年印发的《国家气象和水文部门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指南》和WMO质量管理框架(QMF),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这一国际认证在我国气象观测领域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根基牢固,事业才能长远。气象观测是气象事业的基础,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强化观测关键环节监管、提高数据质量和管理效率、增加数据有效供给,促进观测业务运行更加稳定高效,推进气象观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我国气象观测数据质量的国际认可度。
理念的变革,标注思想深度,决定行动力度。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管理理念创新,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这棵“大树”从根系到枝叶都跃动着蓬勃生机。
这是业务质量的“体检证”——
刀刃向内,固本培元。从中国气象局领导带队调研德国气象局(DWD)质量管理体系成效经验,到2017年至2022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工作报告连续6年关切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和运行;从2019年气象部门第一批16个单位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现场审核到2020年全面取得认证,气象观测质量管理实现与国际接轨;从2021年梳理出由710项观测规范标准构建的“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制度树”,到2022年聚焦大气成分观测业务领域进行“解剖麻雀”……气象观测业务流程愈加系统性、制度化,管理效率逐步提高,运行更加稳定可靠。
而今,看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我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平稳运行,气象雷达、探空系统、大型无人机等组成协同观测“阵型”,海洋、流域、山区等观测空白加速填补,风云气象卫星国际服务格局进一步打开,近8万套、340余种型号装备构成的国家天气、气候及气候变化、专业气象和空间气象观测网——陆海空天一体化精密气象监测系统更显协同高效,每日观测数据量达15TB。
综合观测业务示意图。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供图
这是数据产品的“信用证”——
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综合气象观测业务,是一条装备列装、数据获取、质量控制、运行监控、数据服务、应用反馈、评估改进的“流水线”。通过运用策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改进(Act)的“PDCA循环管理工作方法”,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审核组给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打出高分。
而今,看观测业务质量提升成效: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组织全国气象观测质量会商,设置质量首席,打通设备-数据-质控-应用中的关键环节;湖南全省各类气象观测站总故障频次下降25.5%,启动故障抢修程序的时间由“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广西打造覆盖观测业务全流程的数据质量“防护网”,并从用户出发加强对东盟国家的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贵州开拓思路,结合防雹试验,将质量管理体系拓展到人工影响天气业务领域;湖北在新冠疫情肆虐期间,更敏捷、更贴切、更有序的气象装备保障增强服务韧性,给业务加装“稳定器”——质量管理体系已向气象信息管理、决策气象服务、防雷、人工影响天气等业务拓展。
这是国际信任的“通行证”——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民航组织(ICAO)要求的空间天气中心准入必要条件之一。近年来,伴随风云气象卫星数据质量全面提升,ISO9001认证的“国际通行证”作用日益凸显,卫星资料的国际认可度排名不断提升,气象卫星服务全球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帮助CRC全球空间天气中心成功申请成为ICAO第4个全球空间天气中心。
而今,CRC全球空间天气中心持续为全球民航用户提供更精准、更贴合实际的空间天气服务产品;使用风云气象卫星数据的国家和地区增至124个,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台风、强降雨等监测服务……体系建设运行的成果和经验,将继续为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