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线冲刺 共赴冰雪之约 ——写在北京冬奥会倒计时30天之际
1月5日,对于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一线气象服务工作者来说,是寻常又不寻常的一天。
说“寻常”,因为早在2021年2月初,从“相约北京”系列冬季体育赛事举办开始,三个赛区预报服务团队就已严格按赛时标准自我要求,对标需求,打磨能力;再往前看,以“一场一策”和“一项一策”为原则,汇聚多地业务骨干的冬奥气象服务核心团队自2017年建成以来,进山追风、苦练英语、驻场冬训……追寻冰雪之梦的脚步一刻不曾停止--今天,只是又一个脚印。
说“不寻常”,因为这一天,距离举世瞩目的盛会拉开大幕只有30天。
最后的“压线冲刺”阶段到了!气象服务“撞线”的脚步,一如既往稳健而有力。
陆续开展闭环管理的赛区和更加精细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需求各异,专项服务持续跟进——
面向冬奥组委主运行中心(MOC)指挥部领导及内设机构,以及不同场馆的服务需求,三大赛区各服务团队有条不紊地提供赛事服务及场馆站点预报﹑通报。一面夯实“内功”,模拟赛时状态,依托现有平台、科技成果,将预报细化到每一个场馆、每一条赛道;一面打磨“外功”,与其他相关团队、单位细化点位对接,演练不同气象风险下的赛事变更预案等。
同时,预报员更加紧在每一轮过程、每一场赛事、每一次模拟和演练中自我检验和提升:
在北京、延庆赛区,从2021年12月6日开始,预报业务人员开展定点、定时、定量的预报“比武”——每天17时前,预报员制作各冬奥场馆预报,并上传至多维度冬奥预报业务平台,再由系统统计评分。在促进精细化预报能力提高的同时,更反复强化了这套业务系统操作流程。
在张家口赛区,针对刚刚结束的国家冬季两项国际训练周中降温大风天气服务情况,场馆气象服务团队总结经验,优化服务策略。在云顶滑雪公园,预报员在不断强化多元气象观测设备应用的同时,针对建成防风网的新情况开展场馆内外风速风力预报试验,为赛时精准“捕风”积累经验。
国家气象中心也已组织起一支高效协作团队,以现场预报服务为前锋、中央气象台会商支持和决策服务为大本营、预报技术研发和系统平台保障为后卫,随时提供专家保障。
冬奥梦酣,人心激昂。状态昂扬的“人”身后支撑的,正是“技”与“器”的坚实力量——
数年攻关,冬奥气象科技实现多个“首次”:构建了科技冬奥气象“百米级”“分钟级”天气预报技术体系,实现了冬奥山地赛场的0~10天“百米级”网格气象预报以及冬奥关键点位的0~10天定时、定点、定量气象预报;复杂山地精细化网格数值预报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广泛应用……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当前,“科技冬奥”项目已纳入世界气象组织高影响天气预报示范项目,将为国际高影响天气预报技术研发和应用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砥砺前行,织密监测网络,完善预报系统。早在2019年年底,冬奥赛区三维立体气象观测站网基本建成,在北京城区、延庆及河北张家口周边,气象部门建成现代立体观测设施441套。今年1月1日,海陀山国家天气雷达站和河北省张家口新一代天气雷达正式业务运行,为复杂山地及超大城市监测服务再添“猛将”。
把“人”“技”“器”拧成一股绳的,是全国一盘棋的机制,和机制中贯穿始终的初心——
早在2013年,中国气象局就为成功申办北京冬奥会提供了翔实科学的气象依据;申奥成功后,中国气象局第一时间启动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筹备工作,2016年7月,成立冬奥气象服务领导小组;2017年6月,成立冬奥气象中心,选派气象骨干入驻北京冬奥组委设立的气象办公室;2017年8月,中国气象局与北京冬奥组委签署冬奥气象服务协议,滚动跟踪了解气象服务需求;2018年,中国气象局成为第24届冬奥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2020年10月,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协调小组组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将竭诚为世界奉献一届奥运盛会。世界期待中国,中国做好了准备。” 而这用汗水、梦想、执着和信念书写的“准备”中,有气象铁画银钩的笔墨——圆满完成北京冬奥会气象保障服务各项任务,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中国气象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