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和信风的区别 季风与信风的不同
导语:季风是由海陆分布、大陆地形、大气环流等因素造成的,周期为一年的大范围对流现象。最近有些朋友搞不清楚季风和信风的区别有哪些?季风与信风的不同是什么?以下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一些内容,如果大家觉得不错,就是小编的荣幸了。
季风和信风的区别
季风
区别是1、风向不同,信风全年稳定,但会季节性南北移动;而季风,夏季冬季风向不同。
2、二者成因不同。信风:信风是副热带高压流向热带低压的气流。根本原因全球太阳辐射不均匀(大体上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附近气温高,气流上升,易形成对流雨,因此地表气压低,即赤道低气压带。而上升气流在高空堆积,形成高压,高空气流向高纬度地区流动。在副热带区域与来自副极地低气压高空的气流相遇,被迫下沉,地表气压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受气压梯度力作用,地表气流由副热带高压向热带低压流动,即信风。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北半球偏转成东北风,即东北信风带,南半球是东南信风带。
季风: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陆比热小,大洋比热大,造成海洋与陆地之间高低气压差,由高压向低压流动的气流。夏季,大陆增温快,气流上升,地表形成低压。大洋增温慢,地表形成高压。风向由海洋吹响陆地(如东亚夏季的东南季风);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海洋降温慢,形成低压。风向由大陆吹响海洋(东亚冬季的西北风)。
季风图
季风的定义
季风(monsoon),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的风称为季风。
现代气象学意义上季风的概念是17世纪后期由哈莱(Halley)首先提出来的,即季风是由太阳对海洋和陆地加热差异形成的,进而导致了大气中气压的差异。夏季时,由于海洋的热容量大,加热缓慢,海面较冷,气压高,而大陆由于热容量小,加热快,形成暖低压,夏季风由冷洋面吹向暖大陆;冬季时则正好相反,冬季风由冷大陆吹向暖洋面。这种由于下垫面热力作用不同而形成的海陆季风也是最经典的季风概念。
到18世纪上半叶,哈得莱(Hadley)对季风模型进行了补充和修正。他指出,按照哈莱的理论,南亚地区阿拉伯海至印度的季风应该是夏季吹南风,冬季吹北风,但实际观测到的却是夏季吹西南风,冬季吹东北风。这是因为夏季当气流从南半球跨越赤道进入北半球时,由于地球的自转效应,气流会受到一个向右的惯性力作用,这个力就是地转偏向力(科里奥利力)。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气流在向北的运行过程中向右偏,形成了西南风。
受青藏高原的地形作用及其他因子的影响,东亚的季风比南亚地区更复杂。其中,南海—西太平洋一带属热带季风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夏季,南海--西太平洋热带东南季风,东亚大陆--日本副热带西南季风。冬季,30°N以北为西北季风,以南为东北季风。
季风图片
信风成因
信风的形成与地球三圈环流有关,太阳长期照射下,赤道受热最多,赤道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在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高空形成相对高气压,高空高气压向南北两方高空低气压方向移动,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北纬30度附近偏转成与等压线线平行,大气在此处堆积,被迫下沉,在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此时,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产生气压差,气流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北半球副热带高压中的空气向南运行时,空气运行偏向于气压梯度力的右方,形成东北风,即东北信风。南半球反之形成东南信风。
在对流层上层盛行与信风方向相反的风,即反信风。信风与反信风在赤道和南北纬20~35°之间构成闭合的垂直环流圈,即哈德莱环流。由于副热带高压在海洋上表现特别明显,终年存在,在大陆上只冬季存在。故在热带洋面上终年盛行稳定的信风,大陆上的信风稳定性较差,且只发生在冬半年。两个半球的信风在赤道附近汇合,形成热带辐合带。信风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系统,但也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有人认为,东太平洋信风崩溃,可能对赤道海温激烈上升有影响,是厄尔尼诺形成的原因。其增强、减弱是有规律的,厄尔尼诺时信风大为减弱,致使赤道地区的纬向瓦克环流也减弱。反厄尔尼诺时,信风增强,瓦克环流增强并向西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