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气候的农谚

2023-10-22 11:20:02 来源:天气频道

1、农谚:

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谷雨无雨,后来哭雨。

谷雨有雨兆雨多,谷雨无雨水来迟。

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

夏至进入伏里天,耕田像是水浇园。

立秋无雨,秋天少雨;白露无雨,百日无霜。

2、农谚的起源:

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例如,现今流行的“秧好半年稻”,“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等农谚,见之于明末的《沈氏农书》;

“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见之于明末的《天工开物》;

“无灰不种麦”,“收麦如救火”。见之于16世纪初的《便民图纂》;

“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六月盖了被,田里不生米”等见之于14世纪初的《田家五行》;

“若要麦,见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见之于8世纪初唐朝的《朝野佥载》;

“欲知五谷,但视五木”,“耕而不劳,不如作暴”,见之于6世纪的《齐民要术》。

古书中引用的农谚,还往往冠以“谚云”或“古人云”字样,说明被引用的该句农谚起源更早,到底早在何时,就不一定都能在文献上找到。

1、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2、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3、麻雀屯食要落雪,,蚂蚁垒窝要落雨。

4、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

5、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啦啦四十五。

气候农谚简介:

1、天气谚语又称农谚,是以成语或歌谣形式在民间流传的有关天气变化的俗语。天气谚语基本上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口述与笔记的历史充满韵文、轶事与谚语来指示明日天气是天朗气清还是风雨飘移。不论是要耕种的农民,贸易的商贾还是其他人,能否预知明日的天气已是成败的关键。

2、在水银晴雨表发明以前,收集任何有关天气的预测数据均是极为困难的。尽管有如天气棒般可提供湿度变化预测的工具,但最可靠的预测天气的方法仍是人类的经验。

3、“正月阴、二月星、三月、四月大雷公,五月雨、六月晴,七月、八月有大风,九月寒霜十月雪,十一、十二寒潮节。”“一雾三晴,重雾三日必大风。”“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风大夜无露,阴天夜无霜。”

4、这些幽默的韵文是由不同年代不同作者所写,其预测全年气候转变,并以周边的事物预测天气阴晴变化。其虽然并一定真确,但却提供了较为可信的天气变化预报给人们,让人们可以作出准备。

谷雨前后,点瓜种豆

雨打五更头,行人不要愁

上怕初四雨,下怕十六阴

月逢初四雨,九个半太阳

三月十八雨,四月十八止

六月雨隔牛背

冬至晴,年必雨

腊月大雪半尺厚,麦子还嫌“被”不够。 麦苗盖上雪花被,来年枕着馍馍睡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早上出霞,等水烧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