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雨后青干” 一种生理灾害
小麦雨后青干 - 概述
小麦雨后青干,是小麦生育后期不同的气候背景又遇到天气的骤然变化所引起的一种生理灾害。按照气候背景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久旱无雨,或雨前高温干旱,猛然降雨所引起的旱地猛雨“撑死型”;另一种是久雨猛晴,或因过程降雨,猛晴后所引起的地温和气温的温差而形成的“蒸死型”。
小麦雨后青干 - 撑死型
危害机理
撑死型小麦多见于开春后久旱无雨,或因高温造成土壤干旱。5月下旬或6月初小麦进入灌浆后期遇雨青干死亡。这类青干的主要原因是小麦生育后期根部细胞生理功能衰老,处于萎蔫状态,见水饥渴暴饮,吸水猛涨,涨破原生质膜。不仅自己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又阻碍着与邻近细胞的物质交换。植株体内水分的吸收与传导不能畅通。天晴以后,地上部叶片要进行正常的蒸腾作用,而地下部的根系由于活细胞减少,吸收的水分相应减少,加上水分流通不畅,必然引起植株自身失水,青干逼熟。小麦旱地猛雨撑死型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冬春干旱,在小麦灌浆期再有加重土壤干旱的因素,小麦成熟前降雨,小麦便有撑死现象。如河南省郸城县(下同)1978年、1982年、1983年、1995年、2007年。②冬春干旱,在小麦灌浆期虽有加重土壤干旱的因素,但只要小麦成熟前没雨,小麦不会死亡。如1981年。③冬春干旱,在小麦灌浆期有降雨,后期降雨再多不会撑死。如1980年、1984年。④冬春干旱,成熟前降雨偏旱,只能撑死早熟麦。如1983年撑死的全是百农3217和早播的徐州21.河南省郸城县农科所承担的河南省小麦良种区域试验中的济选7228,撑死后千粒重降低9.3克。宝丰7228、郸城3号、7023等正常成熟。2007年撑死的是早播的周麦19、温麦19、新麦18。而周麦18、众麦一号等正常成熟。
为了进一步验证旱地猛雨“撑死型”青干的理论,分别与1984年和2007年作了浇水试验。1984年5月上中旬降雨36毫米,5月27日、29日分别对接近成熟的百农3217和郸城3号进行了浇水试验。试验结果,两品种均未发生撑死现象。成熟期百农3217较对照(未浇水)晚熟1天,千粒重增加0.5克,郸城3号不明显。2007年5月16日后高温大风天气,土壤干旱。19日对周麦19浇水观察,浇水后又3日高温紧接着降雨,浇水的处理正常生长,未浇的下雨撑死。浇水的千粒重52.9g,对照(未浇水)的千粒重45.5g,相差7.4克。
气象指标
试验与历史资料证明,小麦发生“撑死型”的因素有两条:一是小麦成熟前10厘米土壤含水量低于10%,二是降水量大于5毫米。在5月下旬至6月初,上述两条件同时出现时便会发生“撑死型”青干。
预防措施
冬春干旱年或因大风高温给土壤造成干旱的年份,浇好灌浆水,保持小麦成熟前10厘米土壤含水量不低10%。
小麦雨后青干 - 蒸死型
危害机理
这类青干是小麦成熟前雨水较多,长期阴雨,雨后猛晴;或因过程降雨降低地温。猛晴后,气温猛升到30℃以上。而长期阴雨所形成的较低的地温不能随之上升。由于地温低,根系吸水的能力不强,吸收的水分也就相应减少;气温高,叶片的蒸腾作用强,蒸腾失水也相应增多。水分收支失去平衡,小麦株体地下部与地上部生理代谢失调,迫使植株自身失水干枯死亡。1964年、1988年、1998年就是属于这种形式。
气象指标
历史气象资料与科研资料共同证明:发生小麦“蒸死型”青干的气象指标是:下雨前后气温的温差(天晴后的气温值―天晴前的气温值)与地温的温差(天晴后10厘米地温值―天晴前10厘米地温值)的差值为4.5℃。
雨前后的地温温差与雨前后的气温温差的大小是决定小麦雨后青干于否的关键因素。温差越大,死亡越很。长期阴雨猛晴出现的时间早晚和低温延续时间的长短与发生青干的程度有很大关系。在温差相同的情况下,6月1日后出现这种天气所造成的青干率就大于6月1日前的青干率;低温阴雨的时间越长其青干率越高。
测定与预防:
试验方法是小麦抽穗后剪去部分茎杆,成熟后测定千粒重。试验结果:千粒重随单株总茎数的减少依次增加。说明单株总茎数减少,相应减少了单株水分的蒸腾量;而单株根系没减少,水分吸收量相对稳定,能缓冲根系在不良环境下吸水供水不足的矛盾。因此,培育小麦多生根、长壮根是预防“蒸死型”小麦青干的唯一措施。具体方法是:在播种时用激素或微肥拌种和在小麦起身拔节后扬花前培养三台根。①用根宝。喷植株叶面,稀释500―800倍,间隔7―10天喷1次,喷2―3次。②用土壤磷活化剂。将种子放入清水内浸湿后,捞出控干,随后将土壤磷素活化剂扬撒在种子上,浸拌均匀,阴干后播种。拌种衣剂的种子应先拌种衣剂,后拌土壤磷素活化剂。③具南阳农专试验,用100PPm的赤霉素和萘乙酸在小麦开花前喷叶,可增加小麦单株根干重35―69%。用100PPm的赤霉素在花前喷叶,可以促使未分蘖的地下茎节生根。这些拌种和喷叶的激素微肥,均可试验推广。